在基础学科中,不管是对应试教育还是对素质教育来说,语文学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工具性和实用性的地位是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尤其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更是功不可没。
但是现在很多学生恰恰就是在阅读理解和作文方面是薄弱环节。怎样才能摆脱这种令人担忧的境地呢?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产生学习的兴趣,带着兴趣再去学习一些应试的技巧。这样学生自己慢慢就去广泛阅读、涉猎很多的文章书籍,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就开始积累、创作,于是形成了学习语文的良性发展——厚积薄发!
下面我谈四个问题,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对语文学科的一点认识:
一、语文学科特点:
从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
1、基础性
小学语文知识的学前启蒙和正规的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这一时期获得的语文知识,应对促进学生今后发展和终身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基础性的知识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为学生今后发展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拼音、汉字、词语、句子、文段、作文,还有朗读、背诵、说话等。让学生懂得常用语文工具书的查法,能纯熟背诵指定的名篇佳作,至少能记住100篇可作为范例的文章,在当众发言前,能记住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顺序等,能用普通话当众回答问题或与人交流,能连贯、得体地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使命。并且这也将成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和基础。
2、人文性:
从学科联系和学科德育的角度看,中小学语文课程首先关注的是人类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特殊是对他们人文情感的熏陶。多年来,我们见到的各种小学语文教材的语言中无不布满了人类丰富、美好的情感,不仅在选作课文的童话、诗歌、散文、小说里,在编者精心设计的训练里,在与学生的任何语言交流中,甚至在大多数实用文体中都或多或少地流露出人类应有的美好情感。假如说,文以载道的“道”中除了政治思想内容之外,还应包含人类所有灿烂文化和美好情感的话,那么,文以载“文(文化)”或文以载“情”则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文化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激情、以境陶情,才可能以文教人、以情感人,以健康、柔美、高尚的人文情境育人。只有工具性而没有人文性的语文是不可思议的,大概事实上也是不存在的。
3、工具性:
任何一部自然科学著作或一部哲学著作离开语言文字这个载体,我们长期以来一直把语言文字看作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而不看作是思维和表情达意的材料。殊不知,从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功能看,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思想、文化的载体;文字是语言的外壳,主要体现的是财料性而非工具性。写文章、说话有攘楼,语言文字基本上是起着砖瓦和预制件的作用而不是起瓦刀的作用。因此,我们说语言文字是基础工具,还不如说语言(有时包括文字)是材料和载体更为切合实际,
从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角度看,小学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累积性和外显性特征
1、实践性
中小学语文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逐步掌握。学生离开了丰富多采的语文实践活动,即便在语文课上能够学到一些知识,也因不能运用而无法巩固和转化为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语文实践和语感培养为基础,把默读、朗读、背诵、说话、书写、作文六项主要语文技能作为学生训练和实践的基本点。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像对待外语一样,把语文技能分解成“听”、“说”、“读”、“写”四大项,但是实践证实,“听”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和通用能力,并不能像“读、背、说、写”那样形成可灵活运用的语文技能技巧。对于正常儿童在学前阶段就早已听懂、听熟的母语来讲,“听”的练习基本上仅局限于“注重听”的范畴。过去我们对于“听”的所有切实可行的要求,几乎都是通过“注重”来解决的。“听”对于学习语文的要求是如此,对于学习其他任何知识,都概莫能外。比如:观察能力、读解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语文的所有功能,应该在语文的实践中得以转化。
2、积累性:
语文学习主要是靠集腋成裘、日积月累地学习和积淀。需要自我不断感悟,语文练习需要不断反复,大量外在的语文材料需要不断点化成学习者自己的语言和精神。要学好语文,书读少了不行。但是教材的选文不具有可读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更不行。作为教材,选文还要脍炙人口、感人肺腑,语言柔美、琅琅上口,要值得读和背;有些段落的结构、句子的形式及大量的词语要值得模拟和尝试着运用。积累到一定程度,许多的技能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
3、表现性:语文学习是自我感悟型的。名师说:语文不是教出来的,语文是悟出来的。足以见得语文是感悟性的。当然,如果有教师教,而且教得好,他会学得更快更精彩。
语文的内容最具形象性和情感性,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的内容。人们一般是用左右脑协同记忆的,因而记得牢;语文的内容是最直接贴近生活、反映生活的,而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是最容易产生联想的,联想记忆法是最可靠的记忆法之一。
由此可见,语文具有易学性的特点。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学好语文学科又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关键。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我们:“学语文,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了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有利于语文素质自身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该怎样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
1、培养学生规范的书写习惯。感受中国汉字的美好,确立正确的审美观。
2、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除此之外,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可借助音像资料、电脑网络等媒体查阅有关资料,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会利用所有的资源,提高自己认识世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习惯。对初中学生来说,口头表达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技能。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口语的重要作用与日俱增,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发展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无疑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有较多的初中学生在口头表达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4、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名篇名句的习惯。朗读是语文训练的一项主要内容,在各种读的能力的培养中,朗读是处于首要地位的。这不仅因为朗读是各种形式读的基础,而且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朗读还有利于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特别是学习诗词,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汉语的韵律、节奏表达出来,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我们今天的语文学习,更是把朗读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只有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才能脱口而出,成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招之即来,奔涌到自己的笔下。
5、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学者先要会颖。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人提倡做学问,不必袭蹈古人、因循守旧,而要不断的怀疑、探讨。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只能永远落伍于人,落伍于新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
6、培养有益的课外阅读习惯阅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今天的中学生,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般都爱阅读生活中流行的书籍,而有的流行性读物,含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学会鉴别,选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用的读物来读。名家们经常建议读者要读一流的好书,经典作品,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和增强认识、体验情感有很多的益处
7、培养勤于积累的习惯。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供多读多写。课内积累不需要多说,通过对课本精选的课文的感悟,把握课文思想,接受文化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8、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练笔习惯对语文的写作尤为重要。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课外练笔的形式不拘一格: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生活学习中的灵感、观看电影节目后的小评论、跟父母的交流、跟亲朋好友的通信、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等等,都应让学生以练笔的心态对待。这些都是生活的记载,是学生成长旅程中的一串脚印,我们应鼓励他们去创作。可以想知,学生们投身其中其乐无穷,这种写作的欲望极大的激发促进了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绝不可能。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能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5、培养学生质疑、独立思考的习惯“学者先要会颖。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古人提倡做学问,不必袭蹈古人、因循守旧,而要不断的怀疑、探讨。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如果一个人墨守成规,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只能永远落伍于人,落伍于新时代。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事物进行质疑、探索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重要手段。
6、培养有益的课外阅读习惯阅读,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是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今天的中学生,大部分的阅读能力都很差,他们一般都爱阅读生活中流行的书籍,而有的流行性读物,含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学会鉴别,选择对自己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用的读物来读。名家们经常建议读者要读一流的好书,经典作品,对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和增强认识、体验情感有很多的益处
7、培养勤于积累的习惯。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提供多读多写。课内积累不需要多说,通过对课本精选的课文的感悟,把握课文思想,接受文化熏陶,进行语文积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8、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练笔习惯对语文的写作尤为重要。课外练笔,一直是语文教学大纲倡导的内容之一,课外练笔的形式不拘一格:一段思想火花、一则日记、生活学习中的灵感、观看电影节目后的小评论、跟父母的交流、跟亲朋好友的通信、跟同学之间的一次误会等等,都应让学生以练笔的心态对待。这些都是生活的记载,是学生成长旅程中的一串脚印,我们应鼓励他们去创作。可以想知,学生们投身其中其乐无穷,这种写作的欲望极大的激发促进了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总之,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一蹴而就绝不可能。指导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就能为语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