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能力包括理解词汇、句子、段落、文章、文体的能力、评价文章的能力和速读能力。阅读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教材,探索其他知识领域的基础,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能发展智力全面发展。为了语文阅读能力,我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如下感悟:
第一,加强朗读教学,要求用普通话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在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中,要加强学生的朗读教学,而且应贯穿到与各个教学阶段的目标中。即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的要求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需要朗读,需要美读!不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不朗读不足以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朗读不仅仅是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例如:教《天上的街市》。
主导教法:诵读法、比较法。
1、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12分钟)
教师分四步指出:读诗要把节奏读好,要注意读好诗中的停顿,要把重音读出来,还要把诗的韵脚读好。
2、讨论——品析诗的图画美(10分钟)
教师:《天上的街市》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都是美丽的画面。
下面请同学们做这样一个作业,用“美在……”这个短语,就诗的内容,说一句话。教师小节。
3、品味——感受诗的情感美。
教师:诗的感情,显露于诗的字里行间,表现出微波荡谦,低吟浅唱的韵味。第一节:表现出一种惊喜;第二节: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表现出一种欢乐;第四节:表现出一种甜美;教师范渎。一节一节的带读。
4、引读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15分钟)
教师:《天》是诗人的诗,《蝶》是领袖的词。两者都有想象,前者想象星空,后者想象月宫。前者表现了对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向往,那么后者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刚刚所学的读诗的“三美”把这首诗词读一下。
教师小节:我们在读诗和散文时,就要进行美读。美读就是要体味音乐美,品析图画美,感受情感美。
但是现实教学中往往却是另一个情景,在我们大多数语文课堂之中,只听见老师滔滔不绝、大讲特讲的声音,不闻学生琅琅书声。偶尔可能听见学生一两次的读课文的高低不等的读书声。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应注意阅读的方法。经常运用到的方法有:朗读、诵读、默读、比较阅读、美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故在教学中,强调学生多读。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全班朗读,小组朗读,个别朗读的配合活动。总之要多读,反复读,要读得熟以至背出来。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感悟、理解、评判,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感染。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可以提高阅读的能力。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积累,能有效提高语文能力。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达到自然成诵。尤其是进行抒情诗、文言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时,加强诵读。好的文章,要靠读才能明其言,晓其义,感其情,悟其旨,得其辞,体其境。叶圣陶先生说:“熟悉其语言,了然深味其意义。”只有高质量的读,才能体会其如流的文思。指导诵读,首倡字正腔圆,把握好朗读基调,露在理出变化层次,读出抑扬顿挫。诵读指导中尤其要重视感情变化层次的梳理。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首句波澜壮阔,读来当如破空惊雷,次句“故垒西边”,则如祥云舒卷,第三句描述赤壁壮丽之景,该如风中云馨,深沉中不失轻灵,后面各句需随语情变化,读出沙场金鼓之声和梦醒怅惘之韵。
比较阅读是一种通过相关联的文章或语段的比较,从而确定其价值尺度的阅读方法。运用比较阅读,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达到优化思维方式,扩展思维空间的目的。
通过比较阅读可以掌握文章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学会求同辨异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运用书籍启迪未知、迁移、运用、转化,直到能举一反三。
例如:《沁园春·雪》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时写雪,因两人的心情有别,报负不一,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毛泽东,他有着博大宽广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慨。因此,在《沁园春·雪》中,始终从大处描写,意境更为恢弘,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即从大处落笔,从细处着墨,虽然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更多的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这正是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所致。通过这样比较,学生的对比能力自然提高。
同时阅读教学中除了学生多读以外,语文教师还应做到成功的范读,用以加强课堂教学效果。可以从几方面着手:教师的朗读速度和学生思维速度一致;语言的启示性(对课文中要学生掌握的字、词,读时:有意加以强调,以唤起学生的注意。);突出语法因素;范读诗词(体现诗词的节奏感或音乐美,带学生进入诗的意境);必要是可在范读中插入精要的评点,提示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阅读的能力。教师范读时应保待语调亲切,使学生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学性的范读,语文课教学中占时间很多。教师读之前应明确范读的教学目的,研究范读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陶冶下,潜移默化的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读《天上的街市》第一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第一次读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的节奏感音乐美为目的,读时特别注意停顿的处理。第二次可以以传达诗的意境为目的,读时特别注意某些音节的读法,如可把“明”、“现”读重音,音拉长,可把带点的“明星”、“街灯”的音读高点,尽量读出其幻境来,以便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第二、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
我们在阅读教中强调阅读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是纯理性机械地分析。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整体上存在着重认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程观。
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要求,它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语文是很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许多;如果没有受到熏陶,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重视学生个性化地行为,允许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教师少分析,学生多体会。
我认为在阅读分析的教学应改变过去繁琐的分析,改变过分追求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让学生在阅读中去体会情感,充分发扬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多让出时间让学生多读,多体会,不必过分强调“分段及段意,归纳中心”而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春》为例,教师只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几遍,用心体会,就不难理解敞文家朱自清对春天的急切企盼。特别是《春》的结尾三段,反复朗读几遍,学生就能自然而然的品味出语言的奥妙,体会其深刻含义(春的新、美、力)无须教师口沫四溅的大讲特讲比喻,拟人等修辞知识,一点就通。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借用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来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整体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综合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去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体验,鼓励学生独立判断和求异创新,促进他们有个性发展。
第三,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成为研究者,发明者,指挥者。”在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阅读心得,疑问,看法,促使学生形成共同探讨兴趣的问题。并带着这些问题对课文进行有创意的阅读,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还要因势利导,促使课堂阅读教学探究向纵深发展,高效高质。
例如:教学《五彩池》时,我先引导学生扣题生疑:“五彩池在哪里,为什么叫做五彩池,五彩池的景象怎样?”
这一问,以下激起了学生求知欲望。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你认为怎样才能弄清楚这些问题?”
学生:上图书馆,查课外书;上网;看有关电影或电视录像;现在最佳的办法是认真阅读课文……
“这些方法都不错。”我又接着问:“用什么方法来读课文?”
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想;围绕问题,抓中心句读;图文对照读;小组合作读……
“这些方法你常用哪一种?现在就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读课文。”
我随后补充一句,“不过,老师鼓励尝试用你平时很少用的方法,来寻找今天的答案。”
学生按自己的方式充分自学后,我通过:“我怎样知道你们已经读懂了呢?”有的同学说书中的答案,有的谈自己的感受等。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自主探的成果。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说:“学者首先会疑。”及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会遇到许多问题。大多数学生是根据自己以有的知识和经验推测答案,这种推测也是一种很适合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允许学生针对问题敢于提出看法,作出判断,只要合情合理都给予确定。
第四,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语感即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感悟的能力,速度和心理体验。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真正听说读写的能力,当然学不好语文。
为了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我认为在教学中应从阅读的数量着手。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扩大自己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教师规定学生课外阅读量。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订阅报刊和利用图书馆。我精选了几种适合学生阅读的报纸让大家订阅,如《语文报》《全国中学生有秀作文选》等。同时还开出一批书目,要求学生有计划的阅读。同时,我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经常从报纸上、杂志上挑选一些贴近当代生活,有适合学生阅读口味的文章,作为补充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文质优美,形神兼备,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读了大量的课外阅读的同时,教师也应结给课文教学进行。叶圣陶说:“知识是教不尽,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结合课文教学进行课外阅读是大量的经常的工作,结合的好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最佳效益。例如,教学《鲁提辖拳大镇关西》一文,可以知道学生了解古典名著《水浒》的特点,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经过对集体创作的再加工,出色的塑造了宋江、鲁达、李逵等众多英雄形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反映“宫逼民反”的历史规律。故事完整,情节紧张,细节描写真实,细腻,语言口语化,个性化,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水浒》全书时,对作品的主题思想,语言艺术就比较容易把握。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故教师应以读代讲,读出意蕴,读出感情。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读课文,读出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智慧——从而培养出学生良好的语感。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的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读书。读书有两种方式:课内导读;课外大量阅读。这是古今中外语文素养高的人的必经之路。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学语文贵在一个“积”字,厚积薄发,方使视野开阔,知识丰厚文思泉涌。学生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调动多种感觉功能,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文章的意境,通过想象,在学生脑海中再现作品的人和物,形成对于语言文字、语意的感知,不断回味,反思,把这些优美的语言文字烂熟于心,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洞察力,进而内化为一种语文素养。
第五,通过多元解读,借助想象与联想,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思维发散,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结合运用。
语文学习离不开想象和联想。所谓边读边想,乃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学生对语言文字描写的形象,想象越丰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就越深刻。如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字面意思不难理解,关键的问题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和诗人一起去神游缥缈的星空,感受“天街的形象”,在感情上和作者产生共鸣,获得艺术上的享受,体会诗人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领悟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没有想象与联想,就谈不上用心灵感悟语言。触发联想是在瞬间完成的,侧中于语义领悟,实现表象的意象化,引起情趣效应,把握所传达的复杂感情,接近言语的旨趣。如学生读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诗句,就会立刻借助想象和联想展示景象,仿佛看到了疾风席卷大地的情景和大雪纷飞,随风飘舞的情状,又仿佛听到了激荡于耳际的狂风怒吼声。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在阅读教学中,一定不让学生“死于言下”,要使他们能够“视通千里”,“思接千载”,从而触发联想,使课文的语言叩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趣。
第六,让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如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把阅读所获得的知识与技巧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与生活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节选自《白杨》)
教学片段:
师;第二匀句“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
生:河边需要它,它就在河边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高山需要它,它就在高山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草原需要它,它就在草原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树又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填空题:风沙四起,白杨_______;大雪纷飞,白杨_______;数月干旱,白杨_______;洪水浸泡,白杨_______。)
生:风沙四起,白杨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
生:大雪纷飞,白杨挺直腰杆,承受重重的雪压。
生:数月干旱,白杨的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里,顽强的生长。
生:洪水浸泡,白杨任凭风吹浪打,毫不动摇。
师:你会体会到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生;我会体会到白杨能适应各种环境,哪里需要它,它就出现在哪里。我会体会到白杨生命力强,无论条件多么恶劣,都能顽强地生长。
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坚持不懈。但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坚持去做了,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的。